】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论郑和洲际远航开启世界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化进程
http://www.CRNTT.com   2024-01-31 14:34:39


郑和洲际远航代表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巅峰
  中评社╱题:论郑和洲际远航开启世界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化进程 作者:夏立平(上海),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郑和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明代郑和洲际远航包括七下西洋,航线到达亚洲、非洲、美洲等三十多个国家,正式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时代,标志着全球化进程的开始,促进了与到访国和地区的友好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和增进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国际传播。郑和洲际远航代表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巅峰。郑和七下西洋实行的是互相尊重、公平贸易,秉持的是强不欺弱、众不欺寡的中国传统观,宣扬了和谐海洋、共同发展的中国海洋观,这也是区别于西方海洋观的一个根本特征。新时代中国学者站在对郑和洲际远航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包容各种观点的探索,多去进行现场考证,鼓励中国和其他国家各种专业背景的专家参与研究。这样才能将郑和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对郑和洲际远航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感召力。

  西方学者认为,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率领87名水手分乘三艘船,从位于西班牙西南角的巴罗斯港(即今天的塞维利亚)出发,经过七十多天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巴哈马群岛(Bahamas)的圣萨尔瓦多,揭开了大航海时代(Age of Exploration),即地理大发现时代(Age of Discovery)的序幕。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也标志着全球化进程的开始,因为此后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全球贸易网络开始出现。但历史的真实应该是,包括七次下西洋等在内的郑和洲际远航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化进程。

  一、郑和洲际远航在哥伦布之前到达美洲等地

  郑和船队洲际远航绕过好望角进入南大西洋,到达美洲、澳洲和南极、北极,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

  (一)郑和船队第六次洲际远航绕过好望角进入南大西洋

  在威尼斯国立马尔西亚那图书馆藏有一幅由制图师弗拉·毛罗(Fra Mauro)1459年绘制的显示印度洋和南部非洲的平面球形世界地图。该图是罗马帝国以来绘制的有关整个世界的第一幅地图,正确地绘出了好望角(图上称之为德迪亚卜角Cap de Diab)令人容易辨认的三角形形状。因为第一批绕过好望角幷冒险进入印度洋的欧洲人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和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勒1488年才绕过好望角的。而这幅图是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绕过好望角之前30年就已经绘制出来了。在这幅地图上,有题记说明一艘中国帆船绕过好望角的详细情况:“大约1420年左右,从印度来的一艘船毫不停留地径直横越印度洋……驶过德迪亚卜角(好望角)穿过佛得岛……向西航行,转向西南方向航行……航行了2000英里,在70天内他们又返回德迪亚卜角(好望角)。”〔1〕在这条题记旁,有一幅中国帆船图,以进一步说明这条题记。还有一条题记描述了船员们在德迪亚卜角(好望角)补充给养时发现的巨大鸟蛋及产蛋的大鸟,这应该是鸵鸟。该图在印度洋中间的一处题记写道:“通过这片海域的海船或中国帆船装备有四根或更多的升降自如的桅杆,幷为商人们准备了40-60个船舱。”当时在印度洋上这么大的船唯一的可能是郑和船队的。这幅地图中的信息可以证明郑和船队第六次洲际远航时其中一支分遣队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南大西洋。

  弗拉·毛罗是怎么获得关于好望角的信息的呢?在一本15世纪出版的描述葡萄牙人征服几内亚的文献中记载着“弗拉·毛罗曾亲自与‘一位值得信赖的人’交谈过,这个人告诉他曾经从印度出发经过索发拉(Sofala)抵达了位于非洲西海岸中部的加比恩(Gabin)”。〔2〕加文·孟席斯的考证认为,这位“值得信赖的人”是尼科洛·达·康提,他与弗拉·毛罗是同时代的人,都来自于威尼斯,都从事探险及文献研究。弗拉·毛罗为葡萄牙政府工作,出版了尼科洛·达·康提的见闻录。尼科洛·达·康提1421年在印度的港口登上正在进行第六次洲际远航的郑和船队的一艘帆船,随着郑和船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南大西洋,幷获得一份能显示非洲南部末端精确形状与位置的海图,然后带给了弗拉·毛罗。加文·孟席斯是退役的英国皇家海军上校,曾担任英国潜艇艇长,执行全球航行任务,熟悉各大洋洋流对船只航行的影响。他根据洋流推算,郑和船队船只在1421年8月绕过好望角。〔3〕

  尼科洛·达·康提向弗拉·毛罗描述的“佛得岛”应该就是佛得角群岛。加文·孟席斯根据洋流计算,郑和船队船只绕过好望角40天后到达“佛得岛”。在佛得角群岛有一样有待证实的历史物证:在佛得角群岛简尼拉海岸附近有一块约3米高的石碑,从顶部到底部都刻有铭文。该石碑与郑和船队在太仓立的石碑和在斯里兰卡南部栋德拉角(Dondra Point)立的石碑非常相似。现有表面的铭文是为纪念航海家安东尼奥用中世纪葡萄牙文刻上去的,但在这层铭文的下面有更多的字迹,由于苔藓的附着和石碑风化侵蚀严重,加上近些年乱刻乱画损坏外观,已经很难辨认下面的字迹。根据印度银行辨认,认为其中有的字是印度喀拉拉邦的马拉雅拉姆语(Malayalam)。〔4〕该语言在9-15世纪是通用的语言,现在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几处沿海地区仍使用。印度喀拉拉邦1421年时首府是古里,古里是郑和船队航经印度海岸使用的主要港口之一。郑和船队在海外立碑时为了使当地人能读懂,通常碑上铭文使用几种语言。例如,郑和船队在斯里兰卡南部栋德拉角立的石碑铭文就使用了汉语、泰米尔语(Taimil)和波斯语。佛得角群岛这块石碑的铭文非常可能使用了汉语、马拉雅拉姆语等语言。

  (二)郑和船队第六次洲际远航到达美洲

  1.李兆良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等观点对郑和船队洲际远航到达美洲的印证。

  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5〕近年来出版了三部专著《坤舆万国全图——明代测绘世界》(2012年4月)〔6〕、《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2013年)〔7〕、《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2017年3月)〔8〕,幷于2017年在国际地图学双年会发表“Chinese mapped America before 1430 AD”(《中国人于西元1430年前测绘了美洲》)等相关论文。李兆良先生聚焦《坤舆万国全图》,比较了14至19世纪间六百多份地图,综合世界史原始资料,分析地名、语源、地形、按语等。研究数据显示:1602年的《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讯息与利玛窦时代的欧洲幷不相容,而是源自一百六十年前中国已有的讯息。由此得出结论:明代中国人首先到达美洲和澳洲,幷绘制地图,是明代中国人开拓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局面。《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大航海以及中国历代天文地理知识的总汇。后来,零星的信息流入西方,引起了哥伦布西航美洲。荷兰、葡萄牙人逆着郑和的航路东来亚洲。

  李兆良先生提出了研究古地图应注意的三点原则和常识:想像不能比亲历真实,抄本无法比正本精细正确;绘图人最熟悉的是最接近自己家国的地域,离开家国越远,越含混不清、简单、失真;每一幅地图都有时间印记,地名的显隐可以决定成图年代。

  李兆良先生认为,根据上述三条规则,《坤舆万国全图》上有许多特点足以证明它不是来自欧绘地图,而是基于明代中国郑和时代的讯息绘制的,包括:

  ——《坤舆万国全图》全部用中文绘制,是当时最先进、最详细、正确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的序言清楚表明该地图曾参考中国一统志、方志绘制。

  ——《坤舆万国全图》上的地名,一半没有在同时代的欧绘地图上出现,有些从来没有欧洲文献记载。

  ——《坤舆万国全图》许多地名、地理出现在欧洲人“发现”以前。

  ——《坤舆万国全图》不标示天主教教宗领地,与利玛窦作为欧洲耶稣会会士的身分和时代不符。例如,《坤舆万国全图》里出现的一些欧洲城市,是1420年间的形态,而文艺复兴后1600年左右的主要城市,却没有出现。例如:“没有教宗领地-教皇国(Stato Pontificio),没有托斯卡纳(Tuscany)、佛罗伦萨(Florence)”,甚至没有“利玛窦出生地的马切塔(Macerata)”,这就好比你当前画一幅中国地图,却不标注北京、上海、香港。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地图却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地、教宗所在地,这是违背常理的。

  ——欧洲发现者命名的美洲城市和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重要地名没有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于理不合。

  ——其他同时代欧绘地图上地名地域拼写不统一,混淆东西南北,唯独《坤舆万国全图》正确无误。

  ——根据发音,《坤舆万国全图》有些地名原文不是欧洲文字,是中文翻译为欧洲文字。

  ——对照现代地理地形,《坤舆万国全图》一些地名的中文意义比欧洲翻译得清楚、准确。

  ——《坤舆万国全图》某些特有的地名是根据实际勘察的,地名与地貌吻合,具有原创性。西方世界地图抄袭时往往错误移位,与地理不符。

  ——按照地名的显隐和图上注释,《坤舆万国全图》的原绘制年代与原始讯息是1420-1440年代,即明代中国郑和时代,而不是1602年。例如,《坤舆万国全图》里出现的一些中国古地名,是永乐宣德年间的习惯。比如永乐北征的地名(远安镇,清虏镇,威虏镇,土剌河,杀胡镇,斡难河)和永乐逝世的地址(榆木川)。这些地址在万历朝的1600年代,经过百年的政事变迁,已经不具备特别的意义。

  按以上多方证据的分析,排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西方绘制的世界地图,实际上它是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事实也排除《坤舆万国全图》成图于1602年,真正原来成图时代是1420至1440年左右,不超过1460年,与1602年相差140至180年。

  李兆良教授2017年在国际地图学双年会发表论文《中国人于西元1430年前测绘美洲Chinese mapped America before 1430 CE》后,国际地图学界已作了适当的调整,不再称“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而认为中国人说的“合作绘制”更适当。《坤舆万国全图》已经不被利玛窦著作网站列为利玛窦著作。李兆良教授在国际地图学双年会发表的论文已经被永久收藏在国际地图学会数据库,同时列入设在哈佛大学、由美国宇航局-史密森博物馆观察站共同建造的太空物理数据库。

  而且,李兆良从一枚偶然在北美洲东部出土的宣德金牌,注意到北美洲东部印第安人的文化,然后意外发现当地的切诺基人有许多与明代相似的现象:他们的北斗旗是明朝代表皇帝的旗子,白、红两色代表和、战,与中国相同。而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凤梨、玉米、番薯、南瓜、花生、辣椒、烟草等出现在中国文献文物,比哥伦布到达美洲起码早半个世纪,较欧洲国家种植要早,不可能是从葡萄牙、西班牙带来。它们首先在中国西南种植,再通过茶马古道传到各地,是明代中国人把它们带回来的。美洲还有一些明代甚至更古的中国文化特色:二十八宿的天文观测台、四方神灵用四色代表、饕餮、结绳记事、圭、贝币、朋(贝珠带)、旃旌、节杖、佛教的卍(万字)符等。他的结论是,郑和船队的大航海开拓了中美两洲经贸和文化的交流。〔9〕

  2.加文·孟席斯对郑和船队洲际远航到达美洲的考证。

  1428年,葡萄牙王太子敦·佩德罗在经过罗马和威尼斯时买了一份世界地图,此图绘出了世界的各个部分,包括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10〕这幅1428年世界航海图对于当时的葡萄牙政府来说价值非凡。葡萄牙国王若昂派佩罗·阿尔瓦维·卡伯拉尔(Pedro Alvares Cabres,1467-1520年)前往南美洲,去寻找1428年世界地图上所标出的群岛。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确信:在他们探险队前往南美探险之前,葡萄牙人已经知道巴西这个地方了。他在日记中写道:“葡萄牙国王约翰(King John)认为特立尼达(Trinidad)南面更深处是陆地。为了弄明白这话的意思,我希望向特立尼达南面更深处前进。”〔11〕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