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豪放的隶书,瘦劲挺拔的篆书,大小不拘的草书,疏密得体的行书……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序厅,一面巨大的简牍字体墙映入眼帘。阳光下,一列列文字就像嵌入光影绘就的细长光条,一条金色铜质装饰带位于其间,象征着丝绸之路的走向,从墙上延伸向地面。
步移景异,一次寻“简”之旅就此启程。
作为专题类博物馆,简牍文物相对单一,简牍学又被称为“冷门绝学”,学术门槛高。如果不做解读,观众很难直接感受到简牍的魅力。
怎样既严谨客观,又直观有趣地呈现给观众?在筹备阶段,这个难题曾摆在负责基本陈列策展的韩华面前。
“人们一提到茫茫戈壁,就是灰色、土黄色,我希望观众在看完展览后能体会到‘丰富多彩’,把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字、书法价值的理解传递开来。”韩华介绍。“简牍时代”“简述丝路”“书于简帛”“边塞人家”,四个基本陈列最终和观众见面。
“原本只预留了1小时,没想到从中午一直逛到闭馆,这应该是最近看过最喜欢的博物馆了!”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在参观后写下这样的文字,“以前看过一些专题展,往往只是打卡完工,这家新馆非常有看点,展览中有许多普通人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令人动容。”
设置封检、木楬等道具,观众可拿起感受;复原案台书架,布置毛笔削刀,立体化呈现简牍使用场景;体验互动,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日书”及出关凭证;用电子放大镜将文物放大10倍细细观看,八分隶书的笔法特征就在眼前……在这里,无数细节等待着游客发现。
“先把简册编好再写简……”一场“百人写简牍”活动正在序厅举行,沉浸式感受简牍的编联与书写,体验者们一笔一笔在细窄木条上临摹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