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您刚刚说的这些好像都是内地城市开放给香港人,其实要素的自由流通是双向的,香港是不是也应该开放给内地?
方舟: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有些领域是比较开放的,比如说资金的进出,在香港这一侧完全没有障碍,主要的管制是在内地。另外从客观上来看,香港的体量比较小,所以在一些领域上,很难追求对等的开放。举例而言,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个政策,允许香港的所有车辆可以使用港珠澳大桥进入广东,这实际上是国家和广东对香港的支持,也能够提高大桥的使用率。这就是一个单向开放,因为客观条件是不容忽视的,香港地方太小了,不可能开放让广东的车辆都进来。但是广东,特别是珠西空间相对大一些,能够开放给香港70万辆机动车出入。这说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香港和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无法在所有领域都追求对等的开放。
当然,香港也存在地方保护,特别是对于某些行业专业人士,这种保护体现得比较明显。我们希望各地之间能够互谅互让,香港的开放程度能够更大一些。
中评社:您刚刚提到了港珠澳大桥,目前看来大桥的功能被搁置了。您认为大桥该如何盘活?未来香港应如何藉助大桥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
方舟:2003年香港正式提出港珠澳大桥项目,当时香港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货柜集装箱码头,而包括深圳关外、东莞在内的珠江东岸出口加工企业很繁荣,所以香港当时的想法是将东岸“两头在外”的模式复制到人力和土地成本更加便宜的珠江西岸去,生产后的货物经过港珠澳大桥运回香港,出口到全球。香港中转枢纽港的地位可以因此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因此港珠澳大桥一开始规划的物流功能是高于人流的。
但是由于进度过于缓慢,协调、讨论、环评等各个环节拖拖拉拉,2018年才开通。这时整个珠三角的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方式,珠江西岸也不可能再重复当年东岸的发展模式。这就客观上造成大桥功能的改变,原本是货运为主,现在变成客运为主,因此大桥的定位、政策、通关安排等都需要作出调整。
调整可以沿着两方面的思路来做。一方面让车辆和人流的通关更加便捷。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放大桥给香港所有的车辆。因为算上客运、货运和私家车,拥有两地牌的车辆一共只有四万辆,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又增加了一万个配额,因此只有五万多辆车拥有过桥的资格。即使没有疫情,港珠澳大桥的日均车流量为3000左右,相比同样是横跨珠江口、日均车流量达到十万的虎门大桥,差距相当明显。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开放大桥,让香港的七十万辆车全部可以使用港珠澳大桥进出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