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国区域经济“大哥”之争

http://www.CRNTT.com   2009-03-01 08:21:14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内需就很难扩大

  《望东方周刊》:比较而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包括东北和中西部这几大区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何不同?如果说区域之间也存在抢机遇的问题,哪些区域胜算的可能性大?

  时宪民:在我眼里,长三角里的苏南和浙江不一样,苏南的经济质量较高。苏、锡、常是外资高度关注的。日本企业的中国战略里都会提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它们认为,长三角的中心是苏州、无锡,珠三角的中心在深圳、东莞。

  日本企业看重珠三角是因为它面向国际市场,看重长三角是想以此为枢纽,进入中国腹地。为什么日资在长三角构筑了苏州和无锡两个高地?因为这两个地方有战略纵深。上海是一个进行各种资源配置、调剂的枢纽,幷不意味着要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产业集群。上海于长三角的地位,就像香港于珠三角的地位:整合国际资源,以此为基地,为周边提供服务。

  环渤海这个区域还在酝酿过程中,但后发实力不可小觑。胶东半岛的制造业发达,而且注重品牌。东北的装备制造力强。

  西部区域经济的发育和发展,一开始用外力形成,但进入轨道之后,会以相关资源的区域间配置为力量,来带动出现经济结构变化。西部重要的是西南地区。一方面,成、渝是城乡改革实验区;另一方面,云南毗邻东南亚国家,这都会形成区域聚焦点。

  方创琳:珠三角是纯粹的外向型经济,长三角是个中高端产品的制造基地。它是规模经营,形成集团军,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金融危机对长三角影响不大。当然,小规模经营的企业,特别是温州、宁波一些企业受到的冲击就很大。

  环渤海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一个资源型经济区,自身的资源、资金力量都比较强。环渤海区域的企业主要立足于国内,对外出口依存度较低。过去来说不是好现象,但在金融危机下反而相对安全。

  珠三角正在把产业规模、技术向中西部转移。长三角也一样,就沿着长江流域去转移了。环渤海地区问题不是太大,向周边转移就行了。环渤海现在还处于资本高度积累状态,还没到扩散辐射的程度。环渤海经济圈现在没有规划发展纲要,京、津、冀三家也不太好协调。天津感觉长在大树底下,河北更有“灯下黑”的说法。

  肖金成:珠三角范围小,纵深也不够,产业链两头在外,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来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长三角的制造业产业程度高,产业结构也比较合理,辐射的范围也比较大,长江中下游的大城市也比较多,又有上海来带动,这是它的优势。它的问题出在制度创新上。另外,长三角的缺陷还在于能源、原材料方面,尤其是耗能的企业比较多。上下游水资源的利益分割和协调也是一个难点。

  环渤海的优势是资源禀赋比较好,京津两地的人才和服务业的资源也相当好,还有一些港口群,对物流很有利。另外,空间很大,比如山东半岛,从青岛到滨州,海岸线很长。不过,京、津、冀互相的需求幷不大,三者联系不是很密切,三者之间在港口、产业布局和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都是相当激烈的,区域内部的竞争大于合作。此外,北京、天津、河北整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落差比较大,京津对河北的辐射带动比较小。

  现在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一是从南到北有个发展次序的问题。二是从东往西有个区域差距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内需就很难扩大,中国经济的格局就很难转变。三是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