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印度:陌生的邻居(下)

http://www.CRNTT.com   2011-07-03 09:51:36  


 
  5

  在去年举行的“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中,印度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帕沙.查特吉以《泰戈尔,中国和对民族主义的批评》为题,重新谈起了泰戈尔1924年的中国之旅。他认为,80年后旧事重提的意义在于,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泰戈尔访华引发的问题如今依然存在:即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西方和现代性?

  “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我们转向西方的时候,反而会发现,在他们的历史中找不到我们当下的困境,他们对我们的境遇也不感兴趣。”查特吉说,“我对西方历史经验很清楚,但他们能提供的经验和答案并不能让我信服,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

  查特吉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回应。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都要把本民族的历史经验能够变为思想,而今日的中国正缺乏这样的思想。”

  “当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行自省,并反思当今如此众多的现代问题,便发现其中很大的阻碍是我们很难回到自己的现实,也没法有效地使用民族传统中的资源。”“印中社会思想对话”的发起人之一、香港学者张颂仁说,“历史明明摆在眼前,但我们进不去。这个阻碍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于西方的迷恋。”

  藉此,张颂仁进一步阐释了在当今时代中印对话的意义:“精英要重新在已被刷洗过的历史中捡拾精华,重新向被驯服的民众学习,并向发达和未发达的非西方世界取经。”

  在7世纪,当玄奘决定回国时,那烂陀的诸位高僧曾提出许多理由,希望劝说玄奘以印度为家,其中包括“印度者,佛生之处”,而中国乃不洁之地,“气寒土险,亦焉足念哉”。

  对此,玄奘的回答是:“法王立教,义尚流通。岂有自得沾心而遗未悟?”

  “当玄奘向那烂陀的老师们提出深刻的修辞性反问时,这一反问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之义。”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说,“印度与中国在第一千纪相互学习了许多东西,然而,即使在第三千纪开始之时,这一认识进程的意义也没有衰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