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 
纪念5.12:四川地震重灾区回访录

http://www.CRNTT.com   2009-05-12 19:47:06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及“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是国家全额拨款的研究项目,它们已于今年2月下旬获科技部批复。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自动速报系统)”已于4月27日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的验收。目前该系统能同时处理国内外1000多个台站的实时数据,具备了对国内大部分地区M≥3.5级(M代表“震级”,以下同)、周边M≥5.0级、全球M≥6.0级地震的自动速报能力,该系统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自动地震速报技术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后进入实用化阶段,将大大地提高地震速报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为开展地震应急救灾、减轻地震灾害赢得宝贵的时间。

  “入地”计划拉开序幕

  今年4月22日是第四十个“世界地球日”,这一天,由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构思、策划的重大科学计划“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计划——“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2008~2012)”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入地”计划拉开序幕。

  据这一专项的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介绍,开展“地壳探测工程”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活动过程与动力学机制,把握地壳活动脉搏,开辟深层找矿新空间,为国家安全了解深部物性参数,为实现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重大突破、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供全新科学背景和基础信息,全面提升地球科学发展。

  董树文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对资源需求急速增长,地表或浅层矿产发现的机会越来越小,资源勘查走向深部成为必然。开展地壳探测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资源的迫切需求。然而,迄今人类通过打钻直接了解的地下深度仅有12公里,相比6378公里地球赤道半径,科学家对地球深部的认识仍然“很肤浅”,“还不如对茫茫太空的了解”。

  欧美等国早已开展了“入地”计划。美国在1970年实施此项计划,现已进入第二轮地壳探测。通过第一轮探测,美国制作出了美洲大陆6万公里地壳的反射地震剖面。而中国现在通过该方法完成的剖面只有4500公里,是美国的1/15,英国的1/8,俄罗斯的1/5。

  董树文认为,深部探测水平的落后是中国地学研究水平、资源探测技术、灾害预报能力落后的重要原因。在解决资源问题的同时,了解地壳深部结构,分析深部的动力过程,探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动力因素,已日益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十分活跃,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足以警醒世人。此外,活火山结束休眠期、重新活跃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据了解,本次启动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为期5年,主要任务是为“地壳探测工程”作好关键技术准备,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进行一些试验、示范,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积累数据,积聚、培养优秀人才,形成若干技术体系的研究团队;完善“地壳探测工程”设计方案,推动国家立项。专项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管理,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实施。目前,已有12位院士、120多位教授和研究员参加该专项研究。

  “4月22日启动的首批1/3课题属于委托课题,由中科院、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等单位承担。其余2/3的课题都将以公开竞争的方式确定。”董树文介绍说。

  资料表明,中国拥有全球最复杂的岩石圈结构:位于东部的岩石圈厚度只有70~100公里,是全球最薄的岩石圈,但西部却达到200多公里;东部的地壳厚度仅有30公里,但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地壳达到70公里。“在这样的复杂结构下,深部探测必须做试验和示范工作”。

  据介绍,“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包括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以及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等8项内容。

  董树文认为,深部探测专项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到深部探测时代。建立起来的有效、可行的技术组合将为“地壳探测工程”提供技术准备,推动我国深部探测和超深钻探技术发展,缩小与国际地学发展的差距,并在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