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 | |
纪念5.12:四川地震重灾区回访录 | |
http://www.CRNTT.com 2009-05-12 19:47:06 |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各重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损失惨重,全省共有13万多个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网点不同程度受损,其中近5万个网点完全损毁。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商务厅紧急启动生活必需品一级响应预案,加强食品、饮料等物资的统筹调度,全力保障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同时,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各级商务部门震后立即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灾区商业网点的经营。组织22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深入灾区,累计搭建便民帐篷商店、板房商店2655个;使用国家支持的流动售货车、物流配送车389辆,行程200多万公里,到灾区乡村开展流动售货。到目前,全省灾区恢复经营的商业网点12万多个,恢复率达98%以上,保证了灾区城乡市场供应。 本刊记者日前走进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二号桥活动板房小区,看到一条土路的两侧摆开一个“商业世界”,板房顶上竖立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店铺招牌,有卖小百货、副食品、电话卡的,也有卖手机、建材的…… 正领着小孙子买东西的杨大爷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居住在板房小区,但就近也能买到很多东西。现在买东西还是方便的。” 四川省商务厅提供的最新信息表明,四川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在纳入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规划项目中,已竣工项目69个;在建项目249个,总投资55.3亿元;年内拟建项目501个,计划投资82.5亿元。 “对今后的日子还是有信心的” 本刊记者在灾区采访时了解到,在刚过去的寒冬里,灾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没有一个人逃荒要饭,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疫情。 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家里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正在读小学6年级。她告诉本刊记者:“地震后我一度陷入绝望,老公是家中顶梁柱,失去了他,一家老小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后来村里请来老师培训羌族刺绣,现在我在刺绣厂上班,一个月有800元收入,虽然钱不多,但感觉心里有底了。娃娃们每周住校回家,我都能拿个几十元给她们做生活费。” 大面积开展的灾后重建工程也给当地受灾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村民邹继爱夫妇原本在福建打工,地震中她家刚刚修建的新房垮塌,几万元债务还没有还清,3位亲人也不幸遇难。邹继爱说:“为了照顾家人,我们无法出去打工,没想到老家重建工程也很欢迎我们这些受灾群众,现在我们在工地上一天可以挣100元左右,对今后的日子还是有信心的。” 大地震造成四川灾区152万人失业、失地、失房。截至今年4月初,四川地震灾区已经有12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再就业。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对于灾区群众来讲,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有助于他们走出地震阴影。 为了尽可能给灾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四川地震灾区实现了就业援助范围和公益性岗位范围两大突破:18个省市与四川签订了就业援助协议,提供就业岗位44万个,目前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人数已超过25万。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使19.3万人实现就业。 新老难题日益突出 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进度要求,当前灾区的恢复重建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新老困难。 青川县常务副县长李开明说,地震前全县经济发展就十分落后,农民普遍不富裕,这次又遭了这么大灾,虽然有国家扶持、援建省的支持及社会捐助,但是恢复重建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青川县姚渡镇阳山村村民吴松兰家的房子被震垮了,她全家人现在还住在自建的过渡房中。“家中本来就没什么存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负担挺重的。现在盖新房至少要七八万元,就算加上国家的补助和贷款,还是差不少,再说了,亲戚朋友也都遭灾了,也没地方去借钱。”吴松兰对本刊记者说。 4月20日,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因不堪承受失去亲人之痛和工作任务繁重的压力而自杀,这在地震灾区又引发新一轮对基层干部压力的热议。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说:“大地震导致北川损失了400多名干部职工,幸存的90%都有亲人遇难,灾区干部面临失去亲人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双重压力。” 本刊记者在灾区走访时发现,在地震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依靠大量工作来强迫自己不去回忆失去亲人的痛苦,选择独自一人承受压力,心理负担较重。 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村委会主任吴红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大儿子。吴红的母亲向本刊记者透露:“女儿近段时间以来工作近乎‘疯狂’,白天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实际上吴红内心非常苦闷,地震后她一个人住在板房区,经常在晚上独自哭泣,想念去世的丈夫和儿子。” 青川县青溪镇党委书记杨咏说:“灾后重建工作量大、事项繁杂,例如,全镇灾后重建资金预计可达7个亿,涉及30多个项目,当前最难的是人手紧,全镇工作人员只有24个人,工作上完全是‘小马拉大车’,每天疲于奔命。” 灾区群众的长期就业和长远生计也存在隐忧。什邡市红白镇峡马口村村民何显英谈起找工作就面露难色,“房子倒了,耕地没了,国家发放的粮食和钱也快完了。去年8月,对口援助我们的北京市组织了一些企业过来招工,我去了不久又回来了,因为收入不高,也因为家里房子还没有弄好。希望政府能够多搞些技能培训、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灾区一些干部群众反映,当前很多受灾群众的就业实际上就是“打零工”,虽然眼前的基本生活能够维持,但是随着重建进度的进一步加快,板房区的逐渐撤销,一些在公益性岗位(废墟清理、卫生防疫、治安巡逻等)就业的人也将面临再次择业的困境,灾区群众需要进一步的就业援助。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