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 
大陆:民共对话的阻力动力与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其二,视角要多样。活跃在台面上的人物,以及标志性的文件、纲领,当然是我们观察分析民进党动向的重要指标,但我们也不能只盯着党主席、“十年政纲”等。须知,以团结自诩的民进党,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内部常有不同思考和争论,尽管其本质上没有彻底放弃“台独”,但某些务实的声音,客观上有助于增加民共之间、两岸之间的交集,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因此,观察角度非常重要:如果只看民进党内部新思考者未变的“本质”、“动机”,那就无法积极因应;如果看到其正在往有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方向上移动(别指望“跃进”),那中共自身的选择空间也自然会变大。

  其三,时机要大致同步。否则,两党在一次次试探无功而返后,又要相互指责对方没有诚意。所以,做到“积极回应”,时间上要及时,科学对待“观察”与“回应”的关系。如果“观察期”过长、非等到“尘埃落定”才表态,建设性意见就会得不到及时而正面的回应,其提出者就会失去进一步释放善意的动力;而来自阵营内部的反对者,也会以此指责提出者是“一厢情愿”。厦大刘国深教授在讨论民进党的环境适应力问题时就曾指出:“由于浅尝辄止的姿态调整未能在第一时间尝到政治甜头,主其事者立即表露出‘报复性’逆向操作,大有‘环境为何就不能适应我一次’的架势。”(21)

  其四,姿态要灵活。要着眼于增加建设性的善意元素,预留想像空间,别一下子就给人以某话题“没得谈”、“没指望”的受挫感。《菜根谭》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对人如此,对党、对务实派又何尝不是呢?

  须知,不同于激进人物的泾渭分明,以务实主义为取向的政治人物在作任何表态时,为了兼顾平衡、减少反弹,不得不尽其所能地整合各种理念、利益,因而其主张往往包含各种元素。对于其中包含的、在逻辑上可以做正面延伸解读的元素,我们是将其定性成“伪善”批判它、消灭它,还是将其定性为难能可贵的善意而辩证地肯定它、配合它?这个问题很重要。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召集人”陈忠信曾经的“忠告”也不无道理:“我们要先创造一个不是敌对的环境。比如说,对于蔡英文的讲话,大陆可以先‘听其言,观其行’;如果蔡英文一讲,大陆,包括学者,就一个大巴掌打回来,那么下面还需要谈吗?”(22)放眼未来,假如民进党在日后重新上台,也有相当大可能做出类似当年“四不一没有”的政治表态。果真如此,届时我们回应的基调,是否应超越“听其言观其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