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 
大陆:民共对话的阻力动力与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四)切实提高民共对话课题的研究品质,为民共对话实践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在统独矛盾仍是民共对话最大政治障碍的情况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希望优先开启以学者、智库交流为载体的“二轨对话”。提高相关课题研究品质已是当务之急。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所言“研究”,不仅指某些业务部门、专家权威所从事的“内部报告”性质的思考成果,更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既坚守政治底线又符合学术规范的公开讨论。

  其一,关于研究环境。对大陆研究者而言,民共对话课题因牵涉统独问题、政治气氛问题而具有高度敏感性。如何拿捏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值得深思。笔者以为,关于民共对话问题的研究,在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方面统一思想是应该的,但统一“思想”,不等于统一“思考”。应改变思维定势,适当鼓励学术争论。

  其二,关于研究对象。概括地讲,有两大着力点:一是在两党统独价值取向严重背离、连“九二共识”这一“创造性模糊”概念也无法成为共识的情况下,如何创新概念破解“前提困局”。这个很艰难,但也不断有人在尝试,如黄嘉树教授曾提出“只要民进党当局承认‘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两岸关系是中国人之间的事情’,就可以视为其已接受‘一个中国’原则”(23)、谢长廷提出“‘宪法一中’是事实”(24)。二是研究具体问题、具体事项,比如,民共对话的目标、主体、机制、议题、进程;民共对话的酝酿、筹备、开启、磨合、持续、深化、落实;草拟民共对话声明;整合研究队伍,做好人员储备;等等。

  其三,关于研究风气。部分学者身上存在一些思维倾向,如,看到来大陆参加两岸论坛的民进党成员被开除了,就推测民进党大陆政策将延续“保守、僵化”;看到蔡英文当选党主席了,就大谈民进党世代交替完成。但结果表明,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这说明,尽管对于民进党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形成关于两岸关系、岛内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