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优化中国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和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14-07-11 08:55:55  


 
  2、稳定战略性资源和能源进口

  中国能源、原材料短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强化。中国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约有60%的石油、30%的天然气、70%的铁矿石和55%%以上的铜、铝需要从国外进口。战略性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全球能源格局的改变,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中国通过国际市场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困难增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不仅令中国进口资源能源付出更多代价,而且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可能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因此,要增强对战略性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包括矿产资源、石油能源等战略储备资源的进口,并建立这些资源稳定的进口机制,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保障。

  3、“适度进口”,弥补粮食供需缺口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核心目标明确地界定为谷物安全,同时增加了通过国际市场弥补粮食缺口的空间。“适度进口”首次被明确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人口规模大,粮食需求总量大。一方面,中国粮食产量在连续十年增产之后,资源要素等都已经绷得很紧,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不小代价,继续增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国当前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阶段,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粮食需求量还远未见顶。相关机构研究显示,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后,其粮食的日消费量要增加20%。未来十几二十年,按照中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将有数亿农民变为市民,粮食供给压力会持续加大。

  中国的对外开放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农业而言,要从中国的资源禀赋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目前,除北美外,南美、非洲、中东欧、东南亚等地都有很大的粮食增产和出口潜力。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中国完全可以实现粮食进口地域的多元化,降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给国内带来的影响。

  全球农业资源和粮食供给增长潜力仍然较大,不会出现因实质性的供给不足导致全球粮食危机。这意味着,今后中国若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结构性需求,从理论上讲,不会出现无粮可买的情况,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全球粮价持续上涨、剧烈波动,新兴经济体巨大人口基数带来粮食需求的增长;生物能源的迅猛发展导致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常态化,使粮食低价时代难以再现。高涨的粮价通过进口传导到国内市场,已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压力和影响。今后若粮食进口继续增长,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传导作用将更加突出。这既是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中国今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难以回避的根本风险。

  中国要确定适度进口的规模和比例。总体来说有三个标准:首先,粮食进口量不能威胁到全球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代价;其次,粮食进口量不能把国际粮价的波动传导到国内;第三,粮食进口量不能导致国内生产萎缩,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因此,要加强对粮食进口的调控。要实现粮食进口国的多元化,防范过度集中的风险。

  4、进一步增加消费品进口

  进口消费品能够起到消费示范、扩大消费领域、形成消费热点、改善消费质量、调解消费方式、促进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开拓新的消费市场的积极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做出相应的升级调整,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2013年中国人均GDP有望突破8000美元。中国正处在由中等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过渡的时期,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消费品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消费品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仍偏低,代表消费需求的最终消费品进口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BEC分类,2013年中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仅为11.9%。与世界主要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处在最低水平。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扩大消费品进口,提升国内消费结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福利。

  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市场细分的要求,增加部分高档消费品进口。帮助国外供货商改进在华营销策略,贴近国内消费者需要和承受能力,积极扩大中高档消费品、新型家居用品和名牌商品进口,扩大符合安全、健康标准的高品质食品和保健品进口,扩大教育、科研、体育和休闲等用品进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