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全球化下中山思想新思维:国家角色与大同之治
|
曹俊汉(台湾)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
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
|
基本上,我们要探索中国是否能永续生存在世界上,是我们传承中山思想重要的研习课题之一。换言之,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日,中国能否永续发展适存在这个世界,要看中国能否具有全球性(globalism)的特质。全球性的特质便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课题。
何谓全球性? 全球性的核心意义在描述或解释这个跨越五大洲距离的世界,呈现一个相互连接网络的特质,企图瞭解现代世界一切相互连接的形态。在这个对照意义之下,全球化(globalization)则指全球性发生变化快慢的程度。它的着重点是这种变化的能量(forces)、动力(dynamism)、或速度(speed)。总之,全球性是一种基本的网络(network),而全球化则是全方位地浓缩这种距离的动力。全球性是一种形象,带着寻根的意味;因之,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不是找全球性有多久的历史,而是在某一个时期,全球性有多“薄”或多“厚”的程度。所谓薄全球性与厚全球性。
学者Joseph S. Nye Jr.对全球化这个概念的论述是全方位的。他与另一位杜克大学的同僚Robert O. Koehane 共同在〈世界全球化中的治理〉(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一书的引言中,对两个概念有细致的分析。
Nye与Koehane认为:我们使用“全球的”(global)或全球化(globalization)旨在反映国际社会正面临两个重大变革:一个是全球国家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对于这种动态关系认知间的变化。 Nye认为全球性是指陈一个世界如何在一个远距离之间相互发生连接及依存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全球性是由整个世界在大陆与大陆之间形成远距离的相互依存网络所构成的一种世界状态。 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这些相互依存的网络可能是通过资本和货物、资讯和思想、人员和武力、气候和暖化以及与环境和生物相关的物质(如酸雨或各种病原体)连接起来的。相互依赖显现出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及制约关系。换言之,相互理论对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少的要素。我们所讨论的国内诸多公共政策与全球接轨就在乎这种相互依赖的理论存在。中山思想中提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以及永续发展的精神便与这个全球性及全球化的思维连接起来。
全球性具有两个特质,分别为:
(一)多元关系组成的网络(networks of connections or multiple relationships),而不是单一的联系。例如我们仅指中国与美国经济与军事的相互依赖,但不能说两种关系是具有全球性。中美依赖关系仅是当代全球性的一部分,而其本身不具有全球性。在确定全球性时,我们要把握依赖关系与全球网络关系之间作明确的界定。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经济或军事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并不表示中美之间的关系存在本质上的全球性。只有当中美关系加上其他全球的要素或条件构成全球的网络关系时,我们才可以指中美关系具有全球性。学者在研究中国能永续适存于世界时,不可不辨别其间的重要意涵。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