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台湾学者吴东野:两岸政治对话路径再思考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
面对两岸政治对话议题,台湾相对被动而消极。马英九的领导风格、胆识、魄力与维持两岸现状(“不独、不统、不武”)的保守心态,对两岸政治谈判的大势所趋,避之惟恐不及。至于美国在幕后下指导棋,民进党独派思维不断的拉扯下,更是影响马英九两岸政策的关键阻力。去年4月初,吴敦义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时提到两岸政治对话的三项前提(两岸累积足够的善意、台湾内部达成一致共识、台湾民意支持),已经隐喻了马政府对两岸政治对话的怯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2013年2月下旬前访北京期间的一席话:两岸先“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再逐步化解政治争议,经由交流、协商、共荣与强化同胞感情的过程,从“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求同化异”,过渡到“互利融合”阶段,最终要以“提升民众福祉,发扬民族尊严”来振兴中华。可惜的是,马英九浇熄了连战的高瞻远瞩。 同样的情况也曾发生在2012年吴伯雄有关“一国两区”的说法。其实,伯公是依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把两岸关系定位在“一国两区”,最后也未获马英九的共鸣。因此,无论根据经验研究或台湾现实政治演变来判断,今年6月10日马英九接受电视专访时所谓的“两岸关系如何广化与深化,我不曾有过指示,…交由二轨、三轨或一轨半去讨论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或签署和平协议,我们也没有意见…”,或属真实,但马英九强调“两岸交流互动愈多愈好、层级愈高愈好…”,就显然是心口不一。 马英九确实乐见两岸二轨、三轨或一轨半的对话,但是他反对两岸进行一轨谈判。当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主张两岸民间与智库可以先行扮演催生两岸政治谈判角色之后,马英九对两岸政治谈判的态度反而更趋于谨慎退缩,近几个月来,马政府“国安”智库出现类似“两岸已签署的十八项协议可视为广义的‘和平协议’”、“两岸政治互信不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条件和时机并不成熟”或“两岸和平协议最终需要透过民意支持(公投)”等看法,其实已经反映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若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两岸未来无论是“和”是“战”,终将难以避免政治谈判。两岸愈早进行政治对话,愈有助于双方增进互信,也愈有利于两岸携手合作创造复兴中华之路。连战今年2月访问北京时提出的《16字箴言》(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就具有高瞻远瞩的气魄。以中美两国激烈的竞争态势而言,北京尚能不断重申“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国”,华府也再三强调中美应建构互惠与互重的“新型合作模式”,两岸人民属同文同种,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合作找出一条能化解历史怨怼、共创未来的和平路径。连先生认为“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是无可避免的课题”,建议双方应建立“平衡、对等、有效的政治架构”,就是两岸学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