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台湾学者吴东野:两岸政治对话路径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一国两制”在台湾不受欢迎,港澳模式对台湾人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期待;大陆的经济发展虽然蓬勃,威权政治体制则难以被台湾民众接受;“和平发展”对北京而言只是过渡策略,而非最终方案。

  两岸问题虽只是笔者研究领域的一部分,不过20余年来也阅遍各家学说与论著,但不曾看过像张亚中教授提出的“两岸同属整个中国”概念的如此完整论述,他用简单的几句话(相互保证不分裂整个中国、两岸平等地位、互不使用武力、成立共同体、国际组织共同出现、互设常设代表处等宣示,试图筑成文化、经济、货币统合、身分、安全认同与国际参与的和平架构),就为两岸政治认同与统一建构基础。遗憾的是,大陆方面迄今未对张亚中主张的“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予以公开而正面的回应,台湾学者也只有私下的称许,公开却吝于给予掌声。

  整体来看,两岸民间与智库若想循序渐进地推动政治对话,台湾学界必须先打破政党与意识形态的藩篱,试图整合出一套能符合台湾利益,又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述。唯有如此,两岸民间合作才可能拉近两岸决策高层的距离。

  (二)对“中华民国”情怀的包容。对北京而言,只要符合“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安排,皆属可接受的范畴,但对台湾来说,两岸统一不是台湾并入大陆,而是两个政治实体的再统一,因此大陆只有充分尊重台湾在两岸统一前的身分与地位,两岸政治对话的脚步才会加速。

  马英九针对两岸合作保钓问题的说法,很值得北京深思。他提到“大陆既否认1952年4月28日“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的《中日和约》(北京至今仍称其为《日台协定》),对1949年至1971年联合“国安”理会的“中华民国”,也没有公平的历史评价。中日爆发钓鱼台冲突期间,北京再三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史实,但为何不愿面对“中华民国”存在的史实?连战会晤习近平主席时提到两岸建构一种“平衡、对等、有效”的政治架构,其实就具有两岸相互包容解决历史纠纷的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