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台湾学者吴东野:两岸政治对话路径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民间智库角色的盲点

  台湾的智库种类五花八门,但规模与功能并无法比拟美国的智库。美国的智库(例如“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或“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多因工商企业界得利于政府的减税措施而成立,政治态度无论是保守或先进,一般都会强调政治中立,不受“总统”所属党派的影响。台湾的智库很难摆脱政党色彩,政府资金成立的智库(例如隶属“国安会”的“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或“立法院”编列预算成立的“台湾民主基金会”)具有半官方性质,人事安排、研究方向或功能发挥,往往随着执政者的政策而变化;换言之,他们是听官方指令办事,只为政府或特定政党服务,其角色的重要性与功能的大小,要看执政者对其信任程度与授权多寡。政府智库的发言或许不代表政府政策,但不会偏离执政者的意志。

  其他可以称为台湾民间智库的基金会,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特定政党连结的智库,例如国民党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马英九用选举补助款成立的“新台湾人基金会、”民进党的“新境界文教基金会”、属民进党派系的“台湾智库”(扁系)、“维新基金会”(谢系)、“小英文教基金会”(蔡英文)或“台湾和平基金会”(辜宽敏)、李登辉旗下的“台湾综合研究院”、独派的“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陈隆志)等。另一类则是不计其数的民间学术团体,其中绝大多数与政府资金挹注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像“两岸统合学会”这样不曾向政府申请过任何经费补助的学术团体,诚谓凤毛麟角。

  无论是前文提到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声期望“要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或北京国台办主张的“两岸智库可就政治领域探讨存在问题”,都涉及了需要厘清的两个盲点:首先是“两岸学术界与智库”如何定义?其次是“两岸学术界与智库”是否获得官方授权?

  大陆学者与智库的立场明确而一致,台湾学者与智库很难整合,有各为其主而发声的现象,也有意识形态主导行为的状况,用心钻研两岸政治关系的学者,多半单打独斗;换言之,两岸开展民间政治对话之前,需要厘清存在已久的若干问题。大陆如果基于两岸政治谈判的主客观条件尚不成熟,而迂回改采两岸学界智库先行政治对话的铺路搭桥工作,当然无可厚非。事实上,两岸学者智库有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讨论,已持续很多年。诚如马英九接受电视台专访所指出,两岸民间早已展开类如军事互信机制或洽签和平协议的对话。不过,笔者宁愿相信,北京真正期待的是两岸经过官方授权的民间对话。6月13日的“吴习会”被台湾媒体视为两岸首次具特殊意义的“民间政治对话”,(旺报:2013-6-12)或许是错判了马英九在伯公访问大陆前的“面授机宜”,某种程度上被解读成马英九授权吴伯雄一行针对两岸政治谈判探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