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优化中国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和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14-07-11 08:55:55  


  中评社北京7月11日讯/在世界经济持续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加快转变以往粗放式的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改善不合理的货物贸易结构,成为必然的选择。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因此,新时期要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外贸平衡发展为目标,优化和调整中国的货物贸易结构,实现货物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的指导思想

  中国经贸导刊杂志发表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研究员李艶君文章表示,优化调整货物贸易结构要坚持开放引领外贸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增强竞争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保持和巩固传统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优化调整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开放引领。要立足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的思维,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和时尚内涵,稳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协调均衡。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要注重扩大内需,合理利用外需,使之有效结合,协调发展。在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要逐步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外贸领域应当按照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环保产品的出口,减少高物耗、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前提下,适当超前布局,渐进提高技术、环境标准国际水平。与此同时,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非金融领域的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有效延伸价值链和供应链,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二、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

  文章认为,当前,制约中国货物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因此,新时期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应明确为:提升出口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创造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

  (一)提升出口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创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首次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12%。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出口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质量和效益不高。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虽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中国很多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如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车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近100%依赖进口。在2013年中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以往中国外贸发展主要依靠价格竞争优势,但未来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持续减弱。与此同时,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剧,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推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等措施,对于中国产业升级造成更大压力,对于中国国际贸易份额的稳定也是一大挑战。因此,推动出口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创造外贸竞争新优势,对中国货物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