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是自古以来的常态现象。亚洲率先农业革命、欧洲率先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了欧洲、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了世界各地;基督教传入罗马,佛教传入中国,外来宗教在所接受地区会发生变异,产出新果实,这也是常态现象。今天我们谈谈在发生工业革命过程中,在走出中世纪的启蒙时代,中国元素所产生的影响。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所谓“启蒙时代”,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利玛窦《中国札记》、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等作品,以及对于儒家经典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传播到了欧洲,引起欧洲学术界和政界人事的主义。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的广泛销售,也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
欧洲人曾如此描述中国
从16世纪末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中国是地球上治理得最好的土地开始,所有17世纪描述中国的文章都非常关注中国的政府和行政管理,提供有关信息的主要是在中国长久生活的耶稣会士,而来过中国的使节、商人与海员也有一些补充。
耶稣会士肯定中国是君主专制,因为没有世袭贵族与皇帝分享权力,但他们也觉察到文官系统对这一权力的制约。文官行政系统中,令耶稣会士印象深刻的是监察系统、审判体系和科举选拔制度。
(一)监察与司法制度
中国御史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这一套监察系统在西方政府中没有可对应的部门,而它对于政府的有效运转意义重大,因此所有耶稣会士都注意到它并乐于描述它。利玛窦《中国札记》介绍说,监察官分为科吏(给事中)和道吏(监察御史),各由六十位以上经过挑选的谨慎可靠、忠君爱国的哲学家组成,他们是公众良知的捍卫者,负责监察并向皇帝报告各地的违法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