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俄罗斯外交:历史遗产与思想传承
http://www.CRNTT.com   2020-12-27 08:53:00


 

  其三,与周边国家存在安全两难问题。版图的不断扩大及难与周边相融合的独特性,使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亚洲国家、高加索国家之间安全两难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悖论:不断扩张的目的是追求安全,而扩张后的结果却是又面临新的不安全,为了应对新的不安全又需要进一步拓展战略空间。所以,当代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除中国外,不是与俄完全交恶就是实际上对其形成依附。即便与那些完全依附的国家之间,关系仍非完全融洽。俄罗斯要在提防的同时,加大对依附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投入;而依附国则将此视为对自身主权的侵犯和损害。这实际是安全两难的变体。因此,如何构建有吸引力的联系纽带以解决安全两难问题始终是困扰俄罗斯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军事手段支撑的大国地位

  几乎所有民族的成长史都伴随着血雨腥风,俄罗斯更不例外。从摆脱蒙古统治、建立统一国家到拓展生存空间、构建安全带,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就一直伴随俄国的成长。从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加冕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倒台的370年间,沙皇俄国先后同欧亚二十多个国家频繁进行了近百场战争,平均每10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之时,俄国还只是欧洲的一个边缘角色,半个多世纪之后的北方战争则开始使欧洲意识到俄国已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而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已经站到了欧洲政治的舞台中央。

  生存与扩张是俄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而军事力量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工具。在俄国历史上,军事力量不仅是保障安全的手段,同样是外交的实力基础,是在国际舞台扮演主要角色的支柱。正是通过持续21年的北方战争,俄国获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口,为西进和南下打造了有利形势,使俄国开始进入欧洲强国之列。1814年和1945年也是凭借两场卫国战争的胜利,俄国(苏联)进入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的中心,成为构建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冷战开始后,在举国体制的支撑下,苏联将通过强大的武装力量遏制对手发挥到极致,借此获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起两极霸权体系。

  军队和军人在俄国政治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正如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所说,俄国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这不仅因为军队是俄国保卫安全、开疆拓土和对外斗争的利器,同时也在国内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留里克王朝还是罗曼诺夫王朝,近卫军政变扶持新帝的案例俯拾皆是,彼得一世、伊丽莎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都是依靠近卫军夺得王位的,军队与皇权形成彼此依赖的特殊关系。1917年以后,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这种对军队和军事力量建设极为重视的传统进一步发扬,红军成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基石。而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又成为苏联影响世界、维持与美国平起平坐大国地位的主要工具。

  军事工业建设是俄罗斯的一大特色。不断利用军队进行征服和管辖边疆地区的需求,使得军事工业建设与国家工业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军工行业是帝俄时代第一个国有工业门类,一直由政府主导规划和发展。苏联时期,在客观环境和主观认定双重因素影响下,社会动员方式始终以安全为导向。军事安全考虑与政权稳固、制度优越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国家建设最重要的问题。凭借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于国防建设,最容易产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借此在政治上向世界展现制度的优越性。在其存在的70年时间里,赶超战略集中体现在国防建设领域,国防建设也因此由安全和外交需要塑型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苏联模式:国防工业构成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并以其完整性、系统性和规模庞大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体。

  在冷战年代,苏联一直认为存在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而遏制战争危险的有利手段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强大的国防力量。“军队是和平和社会进步的支柱”,在苏联军事学说中,争取和平的外交与遏制战争的能力融为一体。不仅提出发展国民经济要实行与加强国防相结合的原则,而且强调如果不考虑军事战略的需要、满足国防的利益,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能发展。因而,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部门在苏联经济建设中始终占据优先发展位置,在规划、资金、技术、人员等各要素安排中,一直能够无条件得到可靠保证。在苏共中央国防会议(决策层)指导下,通过部长会议国防工业委员会(生产供应端)和国防部(用户)实现军事工业一体化组织、生产和装备。军队作为采购和最终用户,需求和意见不仅影响国防工业总体规划,也直接作用于具体产品型号的研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