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发展与大陆对台战略的调整
笔者最近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和平发展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讨论时,它意味着大陆的对台战略发生了什么变化?恐怕至少有以下四点:……
|
|
陷入集体焦虑的民进党
民进党下野后,党内曾经出现过街头路线与议会路线之争,但是这一波的“呛马围陈”显示出,民进党出现了街头暴力的倾向,准备用拳头来打出一片天地。两岸“三通”是纯经济议题,并不涉及政治问题,民进党支持者为什么如此敏感?两岸“和平发展”、“合作双赢”是大势所趋,民进党为什么却背道而驰,退回到20多年前的街头斗争?这些“怪”现象恰恰映射出民进党从上而下陷入了深深的集体焦虑…
|
|
两岸和平发展阶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胡四点”的谈话,呼吁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就“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框架”等议题进行协商,标志着中共把实现两岸的和平发展作为努力争取实现的战略目标。2006年5月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不仅实现了历史性会晤,而且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新闻公报。…
|
|
台湾的“战国时代”
830由台湾社所举办的“百日怒吼、全民站出来”呛马大游行,浩浩荡荡的大场景,不只让民进党感到震撼,对于这股民间瞬间爆发的巨大能量,也让主办单位的台湾社颇为惊讶。…
|
|
张亚中: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
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两岸能否和平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在《中国评论》月刊十月号上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长文,从协定条文及其定义、性质、应有的内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就确定两岸同属“整个中国”、相互保证不分裂整个中国、同意两岸平等地位、同意不使用武力、同意成立共同体、在国际组织共同出现、互设常设代表处、签署方名称:北京中国与台北中国等条文中的词语,给出了详尽的解析…
|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提与路径
目前的两岸关系已经不是要不要、应不应该抓住机遇促进和平发展的问题了,有关各方对此已形成高度肯定的共识,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实现并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
|
台湾“活路外交”与“务实外交”的区别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有望进入和平发展期。然而,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岸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解决,两岸关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即为一例。为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李登辉最早提出“务实外交”,陈水扁时期又提出“烽火外交”,其本质与“务实外交”相同,只是更具攻击性。…
|
|
两岸难得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我从事两岸关系已二十年,几乎经历了两岸有交流交往以来的全过程,这过程可以说是台湾的台独势力企图“去中国化”与“台独化”,大陆反制“台独”捍卫“一中” 的激烈对抗过程。对大陆而言,是压抑、焦虑、悲愤、斗争、探索的二十年;台独势力则以篡改历史、制造悲情、分裂族群、正名修宪、公投入联......大肆“去中国化”、“去中华民国化”、“去蒋化”的二十年,使两岸关系处于对抗的高危期,“和平统一”几乎走到绝境。这让全球都为之不安,让世界华人华侨…
|
|
建立军事互信:两岸和平发展的保障
“五二○”后,随着马英九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两岸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台海两岸最重要的是遵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嬴”十六字方针,共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共同开创两岸关系的美好未来。…
|
|
王昆义:碎片化的民进党伺机再战街头
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台湾海洋大学通识中心兼任教授王昆义在中国评论月刊七月号发表题为《碎片化的民进党及其继起的战略》的文章,认为“蔡英文其实知道,民进党唯有蓄积能量重新回到街头,才是让碎片化的民进党有重新再凝聚的机会。”…
|
|
熊玠:我对马英九不独不统不武的看法
中评社香港7月23日电/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在中国评论月刊七月号发表题为《对马英九两岸政策的体会与诠释》的文章,对马英九的“不独、不统、不武”的提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本人有幸被邀参加了五月二十日马英九就职典礼与当晚的宴会。在台湾期间也曾广纳各方意见,期能较为深入地瞭解新政府对当务之急的因应政策以及对大局处理的构思与愿景。自认获益良多,亦甚感鼓舞(连民进党内也有人私下表
|
|
马英九主政台湾后两岸关系新态势
马英九先生已于五月二十日宣布就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的讲话,总体上是好的,各方对于他充满期待。自1949年以来,“两蒋”主政台湾40年,李扁主政20年。从“两蒋”到李扁,这是一个转折点,两岸由“正统”之争转向“主权”之争,即由“一个中国”之争,转向“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之争。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会否成为一个新的转折点,即由两个主权实体之争,再转向一个主权实体之争,并进而转向一个新的统一的中国呢?…
|
|
民进党未来走向分析
民进党执政8年,“清廉”形象荡然无存,“改革”诉求沦为空谈,“本土”价值成了打击异己的工具。在接连遭受县市长选举、“立委”选举和“总统”选举失败后,不只被二次政党轮替,全党更陷入世代是否要交替、路线是否要检讨以及价值是否要重塑的纷扰中。未来民进党何去何从?是重新整合还是走向内斗或分裂?是坚持激进路线还是走向务实?民进党能否找回失去的“核心价值”,能否走出制造仇恨与悲情的政治操作?…
|
|
从“蒋友柏现象”看台湾第四代人的政治价值观
在2008年台湾“大选”中,民进党又故伎重演操弄“去蒋化”议题,引发台湾社会的对立,一边是以蒋方智怡、蒋孝严为代表的捍卫自己精神图腾的蓝营支持者,另一边是以寻求转型正义、追究历史责任为使命的绿营支持者。而蒋家第四代蒋友柏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角色,多少显得“特立独行”:以蒋家后代的身份评点“两蒋”功过,理解幷赞成一定程度的“去蒋化”,…
|
|
台湾大选结果与未来台湾政情
台湾322大选国民党的马英九高票当选,是一般人(包括民进党内部)所预期的。不过在选举前没有出现大家担心可能发生的离奇“奥步”(陈水扁式的绝招),也令大家(包括美国政界)松了一口气。比较值得注意的,恐怕不是谢长廷之败,而是他输得比原先民进党内部自己的估计还惨。民进党在大选前一天的民调,预估谢长廷将输两百零八万张票。经交叉分析,最乐观的情况差距可能缩小到一百一十万张票左右。结果开票结果,不但中北部大输,就是包括谢长廷曾执政过的高雄市在…
|
|
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台湾大选终于尘埃落定,马英九以超过对手谢长廷220多万票的绝对优势赢得胜利,从而为在野八年的国民党一雪2004年因“两颗子弹”败选的遗憾。马英九强势当选,不只是实现了台湾地区政党再次轮替执政的局面,而且也将对两岸关系带来重大的影响。在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生态情势下,马英九上台将给两岸关系带来哪些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
|
|
民众意欲返璞 政党自须归真
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超过二百二十万票的绝对优势,不负众望、毫无争议地击败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马英九在此次选举中取得的压倒性优势,如同两个月前的“立委”选举一样,是超出人们想象的。应该说,台湾民众经历最近八年的恶质选举、口水经济、社会对立、族群撕裂,对当前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高度厌倦,主流民意转向追求质朴与现实,政党自然必须回归真诚、务实才能获得选民的支持。…
|
|
海峡两岸关系中的最大公约数
有人说,两岸的经贸联系是对两岸经济至关紧要,可算是“最大公约数”。此言有一定道理。的确,两岸经贸联系对两岸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大陆引进的境外直接投资中有60-70%来自港台,而且港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香港中转来的台资;而且9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大陆日益成为台湾的主要贸易伙伴,成为台湾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一大来源地。两岸经济的依存度特别是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大增,两岸经济可谓共存共荣,密…
|
|
从“立委”选举结果看台湾民意变化
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结束,国民党获得了压倒性胜利,民进党则不得不吞下惨败的苦果。岛内政治格局在实现政党轮替短短八年之后,出现如此之大的变化,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其实早在这次选举结果出来之前,岛内的各种民调资料早已有所警示;因此“立委”选举的结果看似在出人意料,实则却也在情理之中,它是整个台湾人心思变的真实写照。…
|
|
美国对台政策的战略性矛盾及未来三方关系演变
美国对台海两岸政策的战略性矛盾,包括美国“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矛盾,美国战略目标之间的矛盾,美国对台政策执行中的内在矛盾等,成为陈水扁利用的战略弱点。中美台三边互动将决定台海形势未来走向:中美台三边格局决定台独是没有出路的;中美台围绕台海主导权之争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美台三边力量态势演变决定台海两岸关系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