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疏离感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受到一次冲击,因为当时如果没有中国作为后盾强力支持,香港储备即便投入金融市场,都解决不了问题。据资料,当时索罗斯是拿了两百亿美金冲击中国的外汇,一天就将中国的外汇炒起来了,想炒过中国大陆之后返身狙击香港。但是朱熔基直接命令不准炒外汇,马上令索罗斯知难而退。香港的经济学家就认识到了这个后盾的作用,但是由于危机解决得很快,而危机一解决,这种疏离感又复原了。
直到最近两年,香港的经济持续低迷,使得香港的高官层认识到疏离感已经成为香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就出现了CEPA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在粤港澳文化交流里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过去为什么要—国两制?因为经济上有差距,没有差别也就不成为两制。由于经济的差异,导致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各方面世界观的不同。
目前香港高官处于疏离感变化、心灵回归的初期,还不是深层的。所以就文化来说,如果想做文章,特别是对香港,有好多题目可以做。
广东经济发展很快,文学发展相对滞后
在CEPA、大珠江三角洲、文化大省这个大布局底下,粤港澳文化交流的前景是光明的,而且粤港澳文化交流应该成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珠江文化研究,应该成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广东文学来说有一个矛盾,那就是广东经济发展得好快,但是广东的文学创作跟不上。有人说,广东是因为语言有缺憾,所以文学上不去。那么,欧阳山的《三家巷》等等名著家喻户晓,语言缺陷何在呢?
广东文学到底缺什么,我认为广东文学就是缺文化。我讲的缺乏文化不是指诗词、鼓乐、书画,而是指缺乏对于珠江文化之深厚内涵的自觉认识。广东作家只有在深刻认识珠江文化的深厚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写出自己的特色,显示自己的特点。我不同意有些人关于广东文学作品轻飘、不够厚重的说法,如果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自然会厚重。
黄伟宗:钟晓毅对于粤港澳文化有深入研究
钟晓毅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对港澳文学的研究,现在又是广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的所长,对于粤港澳文化都有深入研究。
钟晓毅: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的契合、
兼美与幷峙
提出建立文化大省至少表明已经重视文化的作用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不管立足点在哪里,既然提出来了,我认为还是非常好的,至少是非常重视了。
从八十年代初,我就参与到广东文化发展的潮流当中。广东文化幷不是打不出去,而是我们这批搞理论的真是不够争气。可以说,广东文化就好像只会生孩子,但是不会起名字;或者就算起了名字,也没有将这个名字叫到底。
比如像黄老师讲的第三条道路的问题,广东提出这个概念满早的,而且确实是有理论、有队伍,但是我们确实是没有践行下去,从这方面来讲,也是给了我们重新证明我们广东文化的意义的良机。仅仅从这个方面来讲,我是非常支持提议文化大省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很长时期以来,粤港澳三地都是不分彼此的。从历史发展来看,省港澳是一家,老百姓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表述这种关系:“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
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三地的互动都是很密切的。
文化的底蕴与平民诉求的契合
粤港澳三地都有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联系。我们说珠江文化有水的特性,因此可以比喻为水从山上流下来,是顺天应命的:遇到地势陡峻的时候,可以是迭荡起伏、气势澎湃的;而地势平缓的时候,会悄然渗透、委婉盘桓;且这种盘桓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因为最终它会流向大海。该高潮的时候,它可以很轰轰烈烈地达到高潮;而该向下走的时候,它也能很平静地在那里盘桓、渗透,不着急也不慌张,最终还是滋润万物的。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水的特性与珠江文化的底蕴是非常契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