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 | |
中美建交30年中5位美国国务卿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09 06:53:33 |
万斯担任国务卿期间的最大外交成果,是促使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了中东和平的框架协定——《大卫营协定》。担任国务卿期间,万斯多次前往中东,旨在调解阿拉伯与以色列的矛盾。1978年9月,卡特邀请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一起到华盛顿附近的大卫营举行三方会谈,万斯在其中积极斡旋,力促埃以达成了《大卫营协定》,这个协定导致了197 9年的《埃以和约》的签订。从此,埃及和以色列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恢复了正常关系,以色列同意撤出其占领的埃及领土,《埃以和约》的签订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在此次埃以谈判中,万斯出色的谈判技巧和外交才能得到了美国各界的极大肯定。1979年的《埃以和约》的签订帮助万斯达到了国务卿生涯的顶峰期,此后,万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 在卡特政府各项对外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上,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是两个最为重要的人物。身为波兰移民后裔的布热津斯基是一个极端反苏派,他主张从苏美对抗的角度来看待国际关系,因此他常常与强调对苏缓和的万斯意见相左。在有关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决策过程中,双方也产生了分歧,万斯主张在适当时候与中国建交,但坚决不同意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等人要求与中国建立安全关系并且在战略上共同对付苏联的主张,他认为,这么做将会给美苏关系、美日关系以及美国与其他亚太盟国的关系带来相当大的风险。1978年,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性时刻,万斯正前往中东推动埃以间的和谈,由于布热津斯基封锁消息,万斯完全被排斥在决策圈外。此后,由于苏联在全球的扩张趋势日益增强,卡特的人权外交和缓和政策又未能奏效,再加上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的举动,因此,从1978年后期开始,卡特政府逐渐开始转向对苏联采取强硬立场,而这点也正导致了万斯与布热津斯基两人间矛盾的日益加深,万斯在某些问题上与卡特总统也产生了分歧。 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努力 万斯生前曾经5次访问中国,他本人也表示自己从小就对古老的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担任国务卿后,卡特总统就将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重任交给他。万斯成立了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小组,力图从政治、法律、战略等方面,全面研究自尼克松政府以来的各种对华关系档。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万斯对此功不可没。 1977年8月22日,万斯兴致勃勃地飞抵北京,当时,首先会见万斯的乃是中国外长黄华。谈判一开始,万斯就向黄华表示,美国将坚持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立场,但美国将会在适当时候发表一项公开声明,以此来表示美国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强烈关注。万斯甚至还强硬地要求中国,不仅不能发表否定美国声明的声明,也不能发表“任何有关以武力来解放台湾的新声明。”万斯霸气十足,黄华当然也不示弱,他当即严正表明:如果想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就必须与台湾实现“ 废约、撤军、断交”,美国对中国的立场实质是“口惠而实不至”;如果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被无限期地推迟。万斯没有想到一开始自己就碰了一个硬钉子,心里很懊恼。但他不甘心就此回国,便提出要与中国更高级别的领导人会谈。当时,中共中央考虑到也确实需要一名高级领导人出面会见万斯,并向他表明中国的坚定立场,以此打消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共中央考虑到邓小平在“文革”后期处理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巧,因而决定由邓小平会见万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