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唐山大地震》 冯氏伪灾难片

http://www.CRNTT.com   2010-09-06 14:00:02  


 
  在唐山,每年到了这个时间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祭奠方式,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家门口烧纸钱,悼念在地震中冤死的亡灵。电影里有一场徐帆带着儿子烧纸钱的戏,剧组在当地请了很多群众演员。拍之前,冯小刚跟他们说,“如果你们也有地震中失去的亲人,你们也可以跟他们说说心里话。”到了真正拍摄的时候,群众演员们一开始说起来,就声泪俱下,“他们那种哭泣绝望都是真的,他们说的话,如果录下来,每个人都是在戳你的心”。拍那场戏时,整条巷子里头一片哭声。拍完后,冯小刚说了几次“停,停,我们拍完了”,群众演员们仍然停不下来。到最后,剧组里所有人都陪着他们蹲在地上,守着火苗和纸灰,哭成一片。

  在唐山拍摄期间,冯小刚经常和当地人聊天,电影里的一些细节和台词就是来源于这些聊天中。有一天杨立新到剧组拍摄,有半天休息时间,听说唐山有一个哭墙,就跑去参观。去的那天,那里几乎没人,就看到一个老头在那儿,自行车就放在旁边,他默默地站了一会儿,对着墙上的名字说:“过两天我再来看你吧。”就骑着自行车走了。

  杨立新回来后,在饭堂里给冯小刚说了这个事。冯小刚听完就决定把它用到电影里。而扮演这位老人的群众演员,就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之一,一位普通的唐山退休老工人,哭墙上面刻着的其中一个名字,就是他儿子的名字。

  最终,冯小刚的重点却放在了选择后的亲情疗伤上。编剧苏小卫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在写剧本时,和王中军还有冯小刚聊了几次,大家觉得“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是一个文学的起点,也是一个电影的起点,把遭遇地震的母亲和女儿都推向了情感的悬崖,人是活下来了,但她们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生活会怎样继续,这是个悬念。一贯善于揣测观众心理的冯小刚,选择把《唐山大地震》拍成一部中国式的亲情展示片,期望以此唤起观众的共鸣。

  但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接受这样明显的“讨好”。有观众就认为,这一个桥段,太容易让人想起《苏菲的选择》。母亲在纳粹逼迫之下保全了儿子,眼睁睁看着女儿被推进焚化炉。第一个这么拍摄的导演可能是优秀的,然而继续模仿和重复这种极容易诱导观众情感的桥段,就可能是一种投机心理。

  但对经历过地震的人们来说,他们未必关心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博弈。余震32年,对人心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越了和平年代人们的想象力。当人性被天灾逼到一个角落和绝境,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也可能同样处于黑暗。几十年过去了,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也都重建、恢复了,但内心深处的这种伤痛,实际上一直没有愈合。“几十年的时间,我觉得这些亲历者,这些失去亲人的人,他们每天就守着他们心灵深处的废墟在度日。”冯小刚说。而在女主角徐帆看来,人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却不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发泄渠道。也许这看似过分煽情的剧情,从侧面给予了幸存者一个出口。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与传统的主旋律影片并不相同。

人道主义

  原著作者张翎在写完《余震》后,说自己一直陷入疼痛之中,到最后也没有找到止痛药。如果将原着的情节照搬上舞台,小说之中,有更多令人疼痛的情节,比如小灯(剧中的方登)艰难生还,长大后却被养父性骚扰;原着中的元妮,是一个个性有点硬,并不随和的女人,她并没有能像在影片中一样,有很多表达感情的机会,她一生都在压抑中度过,原着结尾的母女团圆,并不能洗刷之前若干岁月中持续的绝望。

  但正如张翎本人所说,原着和影片各有各的侧重。小说可能侧重于把人们的痛写出来,让那痛在若干年后再次痛入肺腑,这是一种安慰和治疗的方式,而电影则直接抒写温暖的部分,并不是假,只是人性的另一种需求的反映。

  “当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惟一留下的就是亲情。靠着这惟一剩下的亲情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活下来的希望和勇气。”所以,在电影里,冯小刚安排了个大团圆结局,让李元妮一家三口团聚,彼此原谅。他就是希望让观众感觉到:“地震把所有东西都摧毁了,唯一剩下的就是亲情。”对于最后的结局处理,冯小刚一早就预料到可能会有人觉得他没有将主题的深刻性再推进一步,就像之前的《集结号》,很多人告诉他就应该让谷子地在寻找战友的途中饿死,这才叫深刻。但这显然不是冯小刚的风格,在他看来,这种所谓“大团圆式”的结局,与其说是为了迎合观众,不如说是为了迎合他自己,他说自己天性中向往温暖和光明的东西,如果非要留下一个残酷的尾巴,他反而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愿望。“我们这个电影非常非常人道主义。其实不仅这一部电影,我所有电影都贯彻人道主义。这符合我的(风格)。艺术片往往要拍人性的恶,我为什么拍不了艺术片,就是因为这样。”

  冯小刚说,在他的作品里其实有个原则是始终没有动摇的,那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性中最柔软最温暖的那些东西一定要在电影里有所表现。像《手机》里费墨和严守一的那种感情。而《唐山大地震》是他把一贯推崇的人道主义推向了一个高潮,希望这个电影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善。所以,谈到这部电影的情感诉求时,他屡次强调同一句话:“你会哭,但哭完了之后,心里是暖暖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