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中评论坛:台湾历史课纲涉大是大非
http://www.CRNTT.com   2010-12-26 00:13:47


 
  两岸现在的文化交流应检讨

  可是,现在整个台湾的主流思维却是以异己关系做为思考的基础。目前国民党在谈到两岸的文化交流时,就说了一套顺序是,先经济后文化、先军事后政治。其实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犹如一部车子四个轮子,车轮的滚动不应有先后顺序,而是应该齐头并进。或许有所谓的前轮带动或后轮带动,但是四个轮子必然是同时要转动。

  两岸文化交流目前的主要思维还是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文化产业的合作,例如文化创意产业,这还是一种物质化的交流,与经济交流的本质没有多大的差别。另一是交流仅局限在传统文化的交流,例如两岸故宫或其它博物馆收藏品的交互展览;或民族历史文化的探索,例如共同对清史或明史的研究、儒学的讨论,这种交流属于一种“同中找同”的范畴,这样的交流固然可以增加彼此对于同属中华文化的认同,但是在涉及两岸政治的国族重迭认同方面的效果极为有限。

  那么,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文化交流外,还有哪些文化交流是值得推动的呢?我个人认为,宜将两岸文化交流的标地放在近百年的中国,特别是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的现代化、日本侵华、国共内战、两岸分治,共同站在所有中国人是个命运共同体与追求现代化两个立足点来看待,尝试为两岸逐渐已经分离的史观找寻共同点,探索两岸中国人曾经所走过的路,共同来维护历史、检讨历史,共同在百年历史中找到我们命运共同体的记忆与感觉。

  简单地说,文化交流物质化固然有其必要,但是如何透过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强化两岸同属整个中国,彼此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福祸同享共担的重迭国族建构认同,实有其必要,唯有如此,才能拉住逐渐远离的异己认同。

  在实际做法上,两岸可以透过研讨会、共同拍摄纪录片、共同编写北伐史、抗战史、内战史、中美关系史等种种途径来强化两岸的共同历史记忆。双方对于历史的记忆与诠释必然不同,但是愿意呈现不同,也是共同重迭认同的一部分。在认同问题上,最可怕的是冷漠与不在乎,当台湾不在乎大陆如何书写百年中国历史时,才是两岸最大的不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与海峡两岸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