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中 |
张亚中:吴伯雄提“一国两区”
重回1992年国民党论述
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法判断为何决策者这时候提出,但可以分析“一国两区”在这个时间点提出来的意义所在。
正如同建荣兄所说,先有“一国两区”才有“一中各表”。换句话说,“一国两区”其实是台北方面对于“一中各表”中自我立场宣示的观点。什么是当时的“一中各表”?或是“九二共识”?从当时海基海协两会的书信往返互动可以瞭解当时的“九二共识”内容包括三点:一是坚持“一个中国”,二是谋求“国家统一”,三是对于“一个中国”内涵,两岸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北京认为因为当时是讨论事务性的问题,所以不要去界定“一个中国”的意涵(“一中不表”);台北方面则主张“一中各表”。总体来说,“一中各表”只占“九二共识”中的六分之一。
回顾当时在1992年所建立的互信,台北方面以“一国两区”的立场来处理两岸事务性问题。可是两年以后,“一国两区”的本意就发生变化了,开始了我称之为“异化的九二共识”的异化过程(评请参考《中国评论》总第171期,2012年3月号)。
“九二共识”第一次异化是1994年,在当时“陆委会”公布的大陆政策白皮书中,把“一中”称之为历史、地理、文化、血源上的一个中国,已不再仅是“中华民国”而已,“一中”已从一个政治与法律的概念异化为民族的概念;第二次异化是在李登辉执政期的1999年,他把两岸关系异化为“特殊国与国”关系;第三次异化是马政府2008年上台后。 |